The 7 habits of highly effective teens : the ultimate teenage success guide
作者:西恩.柯維 Sean Covey
從中文書名較難看出這本書在說什麼,英文書名則直接點出「7個高效習慣」,獻給對生活迷惘的年輕人。
書中的論述很實用,讓各年齡層的人都能產生共鳴,畢竟壞習慣人皆有之,只是或多或少而已。習慣不一定得是個具體行為,也可能是腦袋裡的思想。作者以此為主題,談論習慣為我們生活帶來的影響,它既可以推動我們前進,也可以毀滅我們。每個人都會建立習慣,而習慣又造就了個人未來。
作者西恩‧柯維的父親——史蒂芬‧柯維 (Stephen R. Covey) 著有許多管理類書籍,他寫了好幾本以生活習慣為題材的書,父子兩人非常積極宣傳「習慣影響人生」的理念,常受邀到企業與學校去演講。
如果你看到書名為《與XX有約》,可能十之八九都是出自於他們家。
我大概瀏覽了一下這系列書籍的簡介,發現一半以上都在提七大習慣,可見他們有多執著這個原則。
而且我還蠻佩服,要怎麼做到連續出書,圍繞著同一個觀念打轉卻都不會詞窮呢? 到底是多會唬爛? 總而言之,一句話可以變換數十種方式來表達也真的是很厲害啦。
《有約》系列——摘要
- 《與青春有約》主要是給求學時期青少年(teens)看的生活指南,如果你想幫助青少年走出困惑情緒、擺脫不良習慣或擁有良好人際關係,那就推薦他看這本書;
- 如果家人在你心中是最重要的,你可以先從《與幸福有約》開始閱讀;
- 總是覺得時間不夠用,不知如何在生活與工作間取得平衡,那當然是讀《與時間有約》;
- 《與成功有約》旨在探討個人與組織關係;
- 《與領導有約》則是培養領導與管理組織的思維;
- 假如你現在面臨個人、家庭和職場三面向的挑戰,可以從《與生活有約》開始看;
- 《與未來有約》則是在說人生關鍵6大決定,以及年輕時做的決定會影響未來。
其實就是換皮不換肉,只要看完其中兩三本就能變成父子倆的頭號粉絲了,還可以把七大習慣倒背如流。
那這七個習慣到底是什麼呢? 我來幫大家統整一下:
習慣一:被動消極
請把你所有問題都歸咎於身邊的人,你其實不需要為自己的生活負責,反正都是別人的錯,你要負責什麼?還有,陷入受害者情緒是難免的,偶爾自憐自艾又有什麼關係?
習慣二:以始為終
不管什麼事都不必做計劃,為了避開目標不計一切代價,也不用擔心後果,看要睡大頭覺、追劇,還是參加party,儘管浪費時間,活在當下就好了,因為明天我們可能就不在了,要享受就趁早吧!
習慣三:要事最後
無論你認為最重要的是什麼,都不要去做,直到你看夠了重播的電視劇、跟朋友講夠了電話、到處閒逛膩了為止,功課永遠是明天的事,提升自己也是以後再做就好了,一定要先做那些能夠馬上自我滿足的事,擁有小確幸才是最重要的。
習慣四:損人利己
把生活當成一場邪惡的競賽,身邊的人都想打敗你,所以你最好先下手為強,絕對不要讓任何人在任何事情上超越你,因為要是他們贏了,就代表你輸了。就算無法成功也要同歸於盡!
習慣五:先講裝聽
先一股腦說出你想講的話,完全不需要在意別人的感受,說清楚講明白,一定要確定大家都聽進你的觀點,說完之後才輪到對方發言,然後你再假裝聽他們說,期間要不斷地點頭說「嗯」,讓人覺得你在耐心傾聽。
習慣六:拒絕合作
別人都是怪胎,因為他們跟你不一樣,所以何必試著跟他們相處呢?既然你有很多厲害的點子,最好什麼都自己來。
習慣七:耗盡自己
讓自己瞎忙個不停,絕對不要給自己時間沉澱,也不要花時間來改進、提升自我,絕對不要讀書,也不要學習新東西。要像避開瘟神一樣,能離多遠就離多遠。
好了,不鬧了,下面進入正題
西恩柯維引用作家Samuel Smiles所言:
“Sow a thought, and you reap an act;
Sow an act, and you reap a habit;
Sow a habit, and you reap a character;
Sow a character, and you reap a destiny.”
也就是:思想 → 行動 → 習慣 → 品格 → 命運
思想促成行動,行動產生習慣,習慣養成品格,品格塑造命運。
想要改變你的習慣,第一步要先轉變你的思維。在每個情境發生當下,經常反思:「這個想法是幫助我,還是阻礙我?」
永遠記得,消極型思維容易畫地自限,積極型思維可以激發潛能;你用什麼心態看待世界,世界就以什麼姿態回報予你。
7個習慣—造就或斷送你的前途
壞習慣就像一張舒適的床,躺下去容易,起床時難。相同的,好習慣一旦養成,也一樣難以改變。
習慣一:主動積極。為生活負責
習慣二:以終為始。界定生活中的任務和目標,以目標做為努力的起點
習慣三:要事第一。設定優先順序,先做最重要的事
習慣四:雙贏思維。培養大家都能獲益的態度
習慣五:知彼知己。誠懇傾聽別人的話
習慣六:統合綜效。跟別人一起努力,完成更大的成果
習慣七:不斷更新。定期讓自己日新又新
前三項從個人的部分做起;接下來的三項則需要審視人際關係,例如,你為別人做了些什麼?
最後則是運用前六項,保留時間給自己,持續精進。
其中第三點讓我最有共鳴,分辨輕重緩急真的是人生一個很重要的觀念,也跟時間管理息息相關。
我最近開始在學習怎麼管理時間,思考怎麼安排每件事的先後順序,試著從每天24小時中擠出更多片段來做自己喜歡的事。之後再寫一篇文章跟大家分享!
書中每個習慣自成一個章節,每一章都列舉很多典故跟案例,喜歡聽故事的人可以自己買書來看。
另外,有一段話讓我看了感到超級熱血,讓我有股衝勁想更努力生活、更努力向前進,他說:
要了解一年的價值,去問問修課不及格的學生。
要了解一個月的價值,去問問早產兒的媽媽。
要了解一星期的價值,去問問週刊的編輯。
要了解一天的價值,去問問家有六個孩子、拿日薪養家的人。
要了解一小時的價值,去問問等待見面的情侶。
要了解一分鐘的價值,去問問錯過火車的人。
要了解一秒鐘的價值,去問問車禍中的生還者。
要了解千分之一秒的價值,去問問得到奧運銀牌的人。
P.S. 我看完後在想為什麼不是奧運金牌?(放錯重點哈哈哈)
這本書裡頭講的道理其實大家都懂,但真正全部做到的人仍是少數。
另一方面我覺得它引人入勝的地方不在於闡述這些原則,而是內含大量故事、格言、自述/自傳、史實與他人的經歷,可以當成小說來讀,很療癒,是一本讓人放鬆心情的書。
我最喜歡這本書的一點是,作者在每個章節最後都有做總結——「跨出一小步」單元,用幾句話下結論,言簡意賅,不只談該段落的重點,還用條列方式舉出實踐方法與步驟,建議我們可以怎麼做,同時丟出問題讓我們思考,現在過的生活離理想中的樣子還有多遠,有什麼具體執行的策略等等。
例如,「習慣七」這章的<跨出一小步>是這麼寫的 (僅引用一小段):
『
身體
1. 吃早餐
2. 今天就開始訂運動計畫,持續做30天。散步、游泳、騎單車,做自己喜歡的。
3. 戒除一個壞習慣,堅持一星期。遠離喝酒、汽水或可樂。
大腦
1. 訂閱一份有教育價值的雜誌,例如《國家地理雜誌》。
2. 每天看一份報紙,關注新聞和社論。
3. 參觀博物館,或是到一家你從未去過的餐館吃吃看。
情緒
- 跟家人出去走走,一起去看電影、買東西,或是吃冰淇淋。
』
這一段已經被我寫下筆記放在書桌前,每天我都看得見,每天我都可以檢討有沒有做到,讓我每天都離理想生活更進一步。就像愛默生說的,「去做,你就會有力量。」
總體來說,這本書的優點應該多過缺點。優點有:
1. 雖然講大道理,但不會流於空洞乏味,因為作者很擅長舉故事來佐證,在同一個情境中提供很多不同案例和思考角度給讀者。
2. 精闢分析和見解
3. 「跨出一小步」單元,這個part對我來說真的是這本書裡最實用的,沒有之一。
4. 翻譯通順。有些翻譯文學作品讀起來卡卡的、語意有點怪,或者明明你看的是中文,卻能想像原文用字、用英語腦在思考。這本書不太會這樣。
缺點有:
1. 如果真的要挑毛病,我比較不喜歡它的排版和字型。
2. 看這本書有點花心力,不過是個人問題,因為內容實用、資訊又太多,我會邊看邊寫下自己覺得不錯、可以實際運用到生活中的觀點,所以會占用比較多時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