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圖片來源:LINE貼圖 薪水小偷:辦公室生活 作者: JuneInc )
上次去迴轉壽司店點餐外帶,回到家才發現少了一份餐點。上Google Map看這家店的評價,發現店員清點外帶數目經常出錯,素質為人所詬病。
上個月也遇過一次 (今年是犯太歲嗎 ),用外送平台點餐,開動時發現少給一份食物,不過向店家反應時,店家立刻回應要補送過來。
看在對方態度誠懇想想算了,或許店家太忙遺漏了。於是我自認倒楣,沒讓對方再跑一趟。
這兩件事情讓我想到,台灣人總是在抱怨低薪,但有沒有人反思過,自己的工作態度、能力和品質是否到位呢?
大家都喜歡去日本旅行,台灣人赴日觀光的人次更是逐年增加,幾乎每個人每年都會去一次,甚至一年去好幾次的也數不勝數。
到日本旅遊的人都知道哪裡好玩、什麼好吃,許多台灣人擁有一口流利日文,在當地闖蕩就像自家廚房打滾一樣。
但怎麼很少有人學習日本的優點與素質帶回台灣來呢?
像是日本人做事非常嚴謹,工作態度認真,即便是用餐也能感受到服務生的專業與素養。
在日本各行各業的人都努力在工作崗位上發光發熱,敬業精神眾所周知。
先不論文化差異,若只就工作素質來看,為什麼台灣不跟進一下,做到和日本一樣的水平呢?
聽我的老闆說過,他以前跟日本夥伴做生意時,看準日本人的做事風格、對症下藥,最後有所收穫。
有次對方主管來台,那段時間日本人天天來公司,老闆聽說對方愛吃番茄,每天早上都先洗好水果、用盤子裝著放進冰箱冷藏至少一小時;
同時讓助理在客戶抵達前不久去超商買咖啡,確保咖啡是熱騰騰的,並附上糖包奶精;在每次開會前將會議室佈置得一絲不苟,桌上的水、資料和筆通通以同個方向和角度擺放整齊,所有文宣品的logo正面朝向座位。
我們老闆不懂日文,所以事先做了功課,上網研究日文合約的範本與案例,弄清楚日本人的生意禮節及合約中可能會出現的重要事項。
他預想了做生意的每個細節,站在客戶立場思考,將一切都準備得服服貼貼,讓對方很滿意,最終拿下了一筆大案子。
那麼大家抱怨歸抱怨,是不是也該適時自我檢視,看看自己是否已達成工作要求了呢?
之前我們有個同事會拿老闆的事來說嘴,說老闆只會把事情丟給他,讓員工收拾爛攤子,在這裡根本學不到東西,薪水又低,沒有未來。
他在公司裡經常被大家差遣,一下搬重物,一下打包貨物,一下出門跑腿,做的都是別人不愛做的事,前輩手邊的雜事常常交給他去處理。
但是,做這些其他人也會做的事,薪水會高到哪去呢?
而這位同事本身並不積極進取,沒有學習的動力,還會欺負公司新進人員。他那些不滿,其實是咎由自取,並非懷才不遇。
有些人會覺得「這麼認真工作幹嘛?給我這麼少的薪水,又要我多付出一點」,但往往是這種「有多少薪水做多少事」的心態害了自己。
因為事實恰恰相反,
一個人的薪水是由他的自身價值而定。老闆看的是你付出多少、擁有多少能力。
想想看如果你是老闆,你會想要加誰的薪水?肯定是那個貢獻度高的人啊
如果你想要5萬的薪水,就得先付出價值5萬元努力,
不論是提高工作效率或生產量、拿到一個案子,或者完成一件同事沒能做到的事,都能為自己加分。
若是你只付出2萬元的努力,卻要求5萬元薪水,
............
欸!哩嘛咖差不多勒 (你給我差不多一點)!!!
舉另一位同事當例子,
這位同事平時喜歡聊八卦,論人長短、道是非,
他曾經對我說「你這麼認真幹嘛?薪水又不高,要是我才不要多做,做了也一樣,又沒有加薪」。
換個角度思考,如果你是老闆,員工經常在工作時聊天,你願意幫他加薪嗎?
特別是當員工從事重複性高的例行事項,沒有任何突破表現,你會幫他加薪嗎?
這位同事不只工作重複性高、職位發展受限,且似乎也沒有突出能力或可加分的專長,若老闆真的替他加薪,對其他努力的同事可能不太公平。
另一方面,這樣的工作態度,不管去了哪裡,應該都是一樣的結果。
沒有一個老闆會為了讓你「願意」提升工作品質和素養而多付薪水給你。
一定是個人工作能力「先達標」,到了某個水平,條件超越門檻後老闆才會提供你更好的待遇。
若是抱著馬馬虎虎的心態工作,怪老闆小氣、批評公司制度,可能就真的從此在原地打轉。
而且自己工作成果不理想,重複出錯、不思改進,怎麼能要求更多報酬呢?
抱怨低薪前,請先思考自己具備的能力和特質,是否都已符合工作所需。
現在網路上有許多資源唾手可得,不論是心靈勵志文、成長性書籍、名人演講或專業知識課程,
只要願意付出努力,透過學習獲得提升,這些成長最終都會反映在薪資上面,
薪水其實是由我們自己決定。
若是自己努力過了,薪水仍然沒有起色,再來投訴血汗工廠也不遲啊~~~